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,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,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。当前,学校纪委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,深化整治形式主义,为基层赋能增效、促广大干部担当作为,凝聚起全校上下攻坚克难、砥砺奋进的强大力量,助力中心工作顺利完成。
一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通报
2024年,全国共查处文山会海反弹回潮,文风会风不实不正,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、过度留痕,给基层造成严重负担问题共580起,批评教育和处理900人,其中党纪政务处分228人。2024年至今,中央先后6次通报共18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,持续释放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鲜明信号,主要包括以下六类:
(一)文山会海顽疾难除。精文减会意识不牢,对会议组织缺乏统筹,导致开会多陪会多。如国家管网集团总部(含部门单位)2022年要求下属企业参加会议800余次,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3次;2023年某下属公司参加集团及各部门各单位会议280余次,平均每个工作日都有会议,挤占大量工作时间,职工对此反映强烈。
(二)考核评价过多过重。违规开展创建达标活动,评价指标繁复,要求基层提供大量证明材料,搞文牍主义和繁琐哲学。如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局违规将上级创建示范活动“两年一创建”的频次加码为“一年一创建”,将上级下发的98项评价指标层层分解为179项打分标准,导致有的申报学校准备了约1000项评审材料;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实行“千分制”甚至“双千分制”“三千分制”考核体系,指标设置存在过多过细、不够科学精准、脱离实际等倾向,还有的考核频率过高,实行月度排名、季度通报。
(三)基层调研层层陪同。在调研中搞迎来送往、层层陪同、不求实效。如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一行3人赴某省两个县区开展劳务品牌建设工作调研,对基层陪同人数缺乏严格把关,省、市、县、乡层层多人陪同,有时一个调研点陪同近10人,且部分调研内容与主题不符,严重增加基层负担。
(四)强制打卡通报排名。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问题仍较为突出。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公益活动中设立点赞指标,通报点赞数量排名,有的要求汇总“点赞”证书照片打包上传,引发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感;湖北荆州松滋市洈水镇有的村干部手机里有5个政务APP、26个工作群,部分APP规定了学习时长和学习积分,有的工作群需上传各项资料和照片留痕。
(五)不顾实际蛮干硬干。实施项目时不切实际,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牺牲长远发展,背离新发展理念。如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在水土保持核心区搞“挖山造田”,虽然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并经常超额完成指标,但部分新造田块耕种困难、缺水抛荒,有的山林开发项目烂尾、植被破坏;甘肃省天水市盲目举债上马“有轨电车”项目造成巨大资金浪费,一期工程运营亏空大,年收入160万元,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,二期工程资金投入不到位、进展缓慢,让这一“民心”工程成了建也没钱建、拆也不能拆的“闹心”工程。
(六)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缺乏统筹规范。把应由社会专业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摊派给学校。如惠州市博罗县教育局在开展预防学生溺水安全专项工作中,安排学校全面排查校园周边水库、江河湖泊等重点水域,要求学生、家长频繁签订承诺书、责任书,把防溺水工作台账作为校长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倒查的重要依据,非教育教学事务、过度留痕要求加重了教师负担。
二、形式主义屡禁不止的原因剖析
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,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。当前形式主义问题依然顽固多发,既有反弹回潮的老问题,也有隐形变异的“新马甲”,需究其根源才好对症下药。
(一)政绩观跑偏与责任心淡薄。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满足于做表面文章,重显绩不重潜绩,重包装不重实效,过于追求短期政绩和表面光鲜,忽视了实际效果和长远发展,导致在决策时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,严重脱离实际、脱离群众。部分缺乏责任担当,存在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惯性思维,习惯于依赖繁复的会议、文件、督查和考核来推动工作,鲜少深入基层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,以致在任务部署和政策制定时,忽略了基层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。
(二)制度设计与管理科学性不足。制度具有根本性、全局性、稳定性和长期性,能够持续为基层减负,然而一些制度设计不合理,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复杂,指标设置过多过细,层层加码,且缺乏科学性和精准性,导致基层单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对。此外,在文件印发、会议组织、基层调研、资源数据共享等方面统筹管理不到位,缺乏有效的监管与约束机制,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问题滋生蔓延。
(三)主动靠前监督检查力度不够。形式主义问题成因复杂、表现各异、隐蔽性强,加之缺少可以直接适用的具体情形、认定的具体标准和具体规定,给调查、取证、定性带来较大难度。相关监督部门对形式主义问题的新动向、新表现发现不及时,监督方式单一,没有及时通报曝光、开展整治、跟踪问责,也会影响整治形式主义的成效。
三、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建议
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是必须严格遵守的铁规矩、硬杠杠。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,有利于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,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核心功能,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(一)选贤任能,加强思想教育引领。以鲜明用人导向引领正确政绩观,牢固树立重担当、重实干、重实绩的用人导向,大力选拔政治过硬、敢于担当、锐意改革、实绩突出、清正廉洁的干部,坚决不用脱离基层、好大喜功的干部。把政绩观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,以强化党性锤炼为根本,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“一把手”践行正确政绩观,以“关键少数”撬动“绝大多数”,确保党中央关于基层减负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,不折不扣为基层减负、为师生减负。
(二)优化管理,健全完善长效机制。加强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,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,做好校内文件的立、改、废、释工作,抓好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,构建系统完备、责任清晰、科学规范、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,推动把“应减之负”减下去,把“应尽之责”担起来。加强统筹规范管理,精简文件会议,改进文风会风,优化检查考核,利用信息化手段畅通反馈渠道,简化业务审批,提高办事效率,让数据多跑路,让师生少跑腿。
(三)强化监督,深层次破解顽瘴痼疾。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内容,严肃查处顶风违纪、隐形变异的“四风”问题,部署开展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,持续纠治脱离实际定政策、督检考过多过频、过度留痕、层层加码、文山会海等加重基层负担问题,让基层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,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学校中心工作、服务师生。完善以案促改、以案促治机制,及时通报剖析典型案例,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从强化日常管理、优化工作流程、精简考核考评等方面健全工作机制,从源头上预防形式主义反弹回潮,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、赋能增效。